
近日,惠州海上风电项目部顺利完成四桩导管架基础沉桩施工工作,为年底并网发电提供保障,以高质量建设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。
项目风场场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港口镇附近海域,场址面积约64平方千米。风电场规划装机总容量为 250兆瓦,项目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钢管桩沉桩施工、导管架安装施工、灌浆施工等。本标段风机基础均采用四桩导管架结构形式,导管架最高约69米,重量约1200吨。项目建成后将对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优化电力供应结构、助推经济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。
自进入施工高峰期以来,项目部克服疫情、高温、台风等多重困难,反复推演施工工艺,优化施工组织设计,应用科技创新成果,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迎难而上、奋勇争先,海上导管架基础沉桩施工、导管架安装、清淤同步作业,300多名施工人员分布在4条船上全速推进施工进度,创造了23天内完成6个机位四桩导管架基础沉桩的施工纪录。
01创新优化 融汇科技力量
惠州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海域水深在30至43米之间,距离陆地最近约25千米,是全国范围内海况最为复杂、水深最深的风场之一。项目部结合施工实际,坚持“工期就是效益”的原则,设计并应用了长达50.7米的国内最长送桩器,再通过千斤顶粗定位、水下刚性导向筒精准控制的双重保障工艺,克服了测量人员校核检查工作量大、工效低等难点,大大节约劳动力成本,提升了施工进度。最终各桩实测垂直度在1‰以内,满足了项目工程桩沉桩垂直度偏差不大于3‰的严要求和两桩平面距离相对误差不超过30毫米的高标准。同时推广应用的钢管桩翻身工艺,将一个机位的施工工效从4天提升至2天,大大缩短了工期。
02人才培养 凝聚高质量人才合力
作为一个老中青“断层式”搭配的团队,惠州风电项目部员工年龄跨度较大,员工最大56岁,最小21岁,青年员工和新入职员工占比达三分之二。项目部逐步建立定向培养机制,针对各个岗位需求,选择能力强、工作负责的优秀骨干作为定向培养对象,利用三五课堂、总工课堂等学习平台和方式,实现资源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。为确保新员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,项目有意识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落实方面的双向人才,建设一支懂工艺、熟流程、善应用、重成效的高素质人才队伍。同时新员工参与项目施工方案编制和施工计划铺排工作,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锻炼业务实操能力。项目全力做好青年员工和新员工的培养工作,协助练就自主作战的能力,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各类型工程项目的复合型人才,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,凝聚合力建设工程。
03分工配合 齐力共创新辉煌
海上施工一线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,工程部、财务部、物资部、综合部等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,合力做好后方支持保障工作,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。现场根据实际施工情况,工程部每天梳理剩余工作内容,敲定第二天施工计划,切实做好任务铺排,各部门按照施工计划开展工作。项目部对进场作业人员合理安排,保证多个工作面同步开展,使得施工效率大幅提升。项目人员通过现场问题反馈,理清施工思路,紧盯目标抓落实;同时办公流程公开化、精简化,项目群里及时汇报工程进度,问题直接落实责任人,减少推诿扯皮消磨的时间,提高办事效率。
04党建引领 注入发展新动能
项目党支部积极响应并贯彻实施项目施工计划,强调高质量党建融入中心工作,自上而下推动工程建设。以“中交蓝 党旗红 三航奋勇争先锋”党建品牌为重要支撑,通过创立党员示范岗、划分党员责任区,发挥共产党员在项目建设中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,实现项目建设与岗位创建的无缝对接,搭建党建工作为项目建设服务的有效平台。面对恶劣的海况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,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施工一线,发扬不畏艰苦、攻坚克难的精神,坚持“分秒必争”,坚决打赢这场海上攻坚战。
多措并举下,在一个月的时间里,惠州风电项目部先后完成了7个导管架基础沉桩施工和7个导管架安装等繁重工作。最终,在11月份完成全部导管架基础沉桩施工工作,为达到2021年底并网发电的要求、实现整体投产的发电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