鏖战风雨:八昼夜的“风口”攻坚战

自8月21日吊装启动,项目团队便陷入“与风赛跑”的硬仗。玉门戈壁天气多变,突发性大风频发,而风速超6米/秒即达风机吊装安全临界值,叠加降雨影响,作业多次中断,8月23日夜间更一度陷入停滞。
项目气象监测团队通过云图与风速曲线精准分析,最终锁定8月23日夜间的作业窗口期,此时风速可降至安全作业要求。团队提前对百吨级机舱进行露水清理与精度校准,确保机舱在高空对接时无杂质干扰、姿态精准可控,为后续平稳落位筑牢基础。随着起重机主钩启动,在临时探照灯保障下,机舱如“黑夜巨舰”般平稳升空,至精准落位——项目团队抓住 “风隙”,赢得了机舱吊装的关键突破。
高空精舞:43吨轮毂与98米叶片的“穿针引线”

8月25日下午三点,伴随着阴云和沙粒,项目团队启动43吨重轮毂的吊装作业。为了把这约等于3头成年大象体重的大家伙送向高空,在起重机牵引下,银白色轮毂缓缓升起,现场指挥系统通过实时数据传输调整位置,以毫米级精度控制位移,最终实现轮毂与机舱的“心脏对接”,误差严格控制在2毫米内。
两天后的黎明,首支98米长叶片启动吊装。作为国内陆上风电主流最长尺寸的叶片,它每转动一圈可发电约3度。晨光中,复合材料叶片泛着浅蓝光泽,团队通过数据终端实时传输叶片角度参数,历经2小时完成首次“空中穿针”。当第二只叶片即将就位时,风速仪突发“跳红”,显示风速已达7.8米/秒,现场指挥系统立即下达停吊指令,工作人员迅速执行落钩操作,随后暴雨降临——这一应急处置既保障了设备安全,也验证了团队的风险防控能力。
黎明收官:暴雨后的“精准收尾”与经验沉淀

8月28日清晨,戈壁滩经一夜暴雨后积水泛着金斑,项目团队抢抓天气间隙重启作业:无人机升空传输高空实时画面,地面风速监测系统持续追踪数据,确保风速控制在6米/秒的安全临界值内,全员同步协同清理作业面积水。
上午10点,风速攀升至5.5米/秒,最后一只叶片再次起吊,团队通过激光测距仪紧盯对接点,逐步微调位置;11点50分,最后一道螺栓紧固到位,此时风速仪显示6.0米/秒,恰好卡在安全临界值前。
此次T055号风机吊装,不仅是中国石油在玉门的“首台实践”,更为后续数十台风机高效、安全吊装积累了宝贵经验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标准化吊装流程,对提升全项目吊装作业效率与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示范意义。
绿电新生:石油摇篮的“双轮驱动”深化之路

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源地,玉门油田早已开启新能源探索征程——此前便与CPECC北京分公司携手,成功推进光伏、制氢等新能源工程,为“油气+新能源”双轮驱动奠定坚实基础。此次首台风机成功落地,并非转型的起点,而是标志着这座老基地在多能互补布局上进一步深化,正式迈入“风、光、氢、储”协同发展的新阶段。
项目全面投产后,50万千瓦风电场年发电量可达9.85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9.55万吨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.83万吨;这一成果的背后,是CPECC北京分公司的专业技术支撑——继光伏、制氢项目后,再次助力玉门油田新能源版图扩容。同时,项目还将带动当地设备运维、工程建设岗位300余个,帮助油田产业工人实现技能升级与转型,为地方发展与产业转型注入双重动力。
夕阳西下时,风机叶片在戈壁余晖中缓缓转动,影子与远处的石油钻井架、光伏板阵列交叠。这一画面,既是“石油摇篮”从单一能源供给向综合能源基地的跨越,也印证着CPECC北京分公司与玉门油田的深度合作——未来,更多“风之翼”将在此升起,为集团公司新能源开发战略落地注入更强劲的“玉门力量”。